走向主耶穌的心路歷程

 

端午節剛過去,很多香港人似乎對這個節日實際紀念什麼的關係不大。有關端午節、屈原、龍舟的故事與歷史價值,追溯節日起源和紀念屈原歷史的真假也其實都沒那麼重要,甚至國際龍舟競渡已經變成一項體育活動,變成了促進體育和全球化的一個節目。如果對屈原的故事感興趣,從《史記》中所載的屈原與漁父對話,可以看到屈原是不滿他被楚室冷落排擠和被邊緣化,於是發出「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句既有批判性又具顛覆的話語來控訴封建王朝。



福音書記載的神蹟除了顯示耶穌身份和工作之外,故事中門徒的反應也是真實並有意義的。

 

筆者想借用端午節民間傳統成為祭屈原投江的象徵符號,來一起思考我們基督教宗教信仰。神蹟在聖經是很重要的象徵符號,也具有特殊意義。福音書記載的神蹟除了顯示耶穌身份和工作之外,故事中門徒的反應也是真實並有意義的。我們盡量不要把它當作一般的歷史或傳統故事之一,但忽略了基督徒體驗神蹟和信仰挑戰當中會有不同的真實反應。就是說我們不能不掙扎就馬上看到救恩,卻沒有任何恐懼。因為我們只是人類,都有限制。經歷基督信仰挑戰,有時會軟弱無力,有時感到不確定、多疑、恐懼和誤解等真實反應。

 


走向主耶穌的心路歷程需要無比的勇氣,並想像到海裏有許多不知道的或者看不清的事情在等着我去面對。

 

最近有一次道風山生命事工的海上靜修日營,牧師透過聖經——耶穌在海面上行走 馬太福音 14:22-33 和修本 讓我們身受好像當時門徒彼得要踏進水面,走向主耶穌那樣的經歷。筆者近期便經歷過這樣的船上靜修之旅,當時船正泊在海中心。一次是風和日麗的天氣、寧靜的水面;也試過一次遇上一陣狂風驟雨經過、陰暗的天空使我們看不清海面上和岸上的環境。無論是船上的設備或是天氣,我們所經歷的一切跟當時彼得和船上的所有人均非常不同。今日我們有天氣預報、有救生設備、有求救電話、有相對堅固的船身⋯⋯來保護我們萬一遇上危險該如何應對。所以當我們嘗試經驗當時彼得要在海面上走向主耶穌那種信心考驗和掙扎,要由船尾的樓梯級向著面前尚算平靜的海面踏出去,理論上大家都不難做到。當我一個人站在船尾位置望向前方的時候,縱使那時只是日間,海面上也很平靜。不知為何心裏有一種不確定的感覺。不是擔心會沉下去,也不是憂慮是否成功行在水面上;乃是那種走向主耶穌的心路歷程需要無比的勇氣,並想像到海裏有許多不知道的或者看不清的事情在等着我去面對。因此人的反應往往便是猶豫甚至帶著恐懼在糾結而不願意踏出去。結果當然經過祈禱,深呼吸一會並預備好,向着前方呼求「主啊!接住我!」然後便向海面踏出去。這種由期待到恐懼的經驗,就是靠著所信的那位去呼喊:「主!接住我啊!」便踏出去了。

 

 

馬太福音14章的故事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它說的是耶穌,也是我們。

 

 

馬太福音14章28節描述當時是黑夜裏,走在水面的耶穌告訴門徒「是我」。彼得說:「主,如果是你,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𥚃去。」彼得對主的回應,芭芭拉.布朗.泰勒曾經這樣問:「如果彼得沒有沉下去,又是怎樣?如果他充滿信心地跳下船,踏實地落在水上,微笑地走,沒有一絲懷疑、困惑,無懼狂風波浪,走到耶穌跟前。如果門徒一個一個地跟著彼得跳下船,在水上走又不怕風浪。以完備的信心,不畏狂風駭浪,閃電雷轟的威脅和危險,都走到耶穌跟前。這會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故事?也許是一個更好,更成功的故事,但這就不會是你和我的故事了。」(The Seeds of Heaven)跨出第一步確實經過一段信心的挑戰,把自己交給主不純粹依靠眼前的景物(因為隨時會改變),不是以靠自己的能力和經驗(因為人不能勝過試探)。正如孫寶玲博士所提出馬太福音14章的故事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它說的是耶穌,也是我們。它真實地呈現耶穌是主宰,如實地說明我們會呼喊「主啊!救我!」小信的一群。它告訴我們,主伸手拉著小信的我們,坐上我們的小船。

 

阿們!

 

 

 

 

 

 

 

 

 

 

 

 

 

 

 

筆名「隨意」

 

資料引述 :
《義道:馬太福音品讀》,孫寶玲,頁148~150
歷史的建構,沈思
The Seeds of Heaven,芭芭拉.布朗.泰勒

 

如你想參加下次道風山生命事工的海上靜修日營,請留意我們生命事工的活動頁面或追蹤我們的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