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可以成為節,其中意義相當廣泛深遠。然而說到這節日,不得不說戰國時期楚國屈原大夫的投江故事,他的故事擴展至全中國都爭相傳頌,甚至跨越時代,由戰國流傳至今;對不明中國文化的人會覺得莫名其妙。要知道屈原鬱鬱不得志而死而已!他做了甚麼豐功偉績叫人尊崇呢!
我們由屈原楚辭的《卜居》說起。
屈原乃大約主前二百三十年的人物,他是戰國末期楚國大夫,在當時,屈原為忠君愛國的大臣,性格正直不屈。然而由楚懷王親小人遠賢良,屈原漸不見用。楚國內則受小人擺佈,政治日廢,外則受騙於張儀,割地斷兵,連戰皆北。屈原放逐在外,三年不得見君主,在這處境下,竭盡心智,忠貞為國,卻被讒人阻撓;心煩意亂,不知何所適從。
《卜居》這篇文字就是記述屈原去見當時太卜鄭詹尹,問他:「我有疑問,想請先生為我占卜。」詹尹便把蓍草擺好,龜甲擦拭好,他問屈原要向上天求告何事。屈原向鄭詹尹說:「請你求告上天,我應該如何做人?應該作一個君子:樸實忠誠,正言直諫,惹來禍患;還是應該做個小人:巧言令色,攀權附貴,苟且偷生呢?」
太卜鄭詹尹聽見這問題,放下了占卜器具,歎氣道:「要知道尺有時嫌短,寸有時嫌長;事物都有各自的不足之處,學問也有不能明白的地方;卜筮有些地方無法卜問,因為神對某些事情不會解答。我只能告訴你:以君之心,行君之意。」他坦白對屈原說:「抱歉了,你怎去做人,神是不會代你決定的。」屈原明白了,他做人只求忠君愛國,於是投江自盡而死。(卜居乃極精彩詰屈聱牙之楚辭,筆者簡而述之,若想知多些請讀原文)
屈原之心,說出一種基督教的信仰精神。屈原求告於天時,神不答,反過來等候他:「以君之心,行君之意。」因為「忠不忠、誠不誠、愛不愛、真不真」必須發自人心,神若強行逼之,就不是「忠信」了。神無所不能和無所不在並不代表神會干預人之忠信,神非常看重信徒忍受試煉且能持守不屈,然而他「忠貞與否」必須由他承擔。真心信主的人必須忍受考驗,不屈不撓的生命得著比精金更寶貴的信心。正如彼得的說話:「6 雖然你們必須在百般試煉中暫時憂愁,你們要為此喜樂 ,7使你們的信心既被考驗,就比那被火試煉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可以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得著稱讚、榮耀、尊貴。」(彼前1:6-7)
中國人的文化底蘊,重心在怎去做一個人,我們由古以來就有一份不屈不撓的精神,故此,屈原的心共鳴了所有中國人的心,同時,也共鳴了基督信仰的精神面貎。從屈原之心看基督教中國化的心路,中國人早就有神所喜悅的性格,只要歸主,就有極其有力的基督生命。所以,中國文化與基督信仰只要接軌,就有祝福;在天父眼中,中國基督徒的心性非常寶貴,只要成長起來,生命祝福生命,必定成為世上鹽和光的生命!